时间:2023-06-23 17:44:48 | 浏览:47
#头条创作挑战赛#“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在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开篇就阐述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道”是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总结出的具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核心,“道”的涵义博大精深,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能生出宇宙万物。就如现代科学家们解释的宇宙起源“一个无限小的奇点(无),大爆炸后形成了现在的宇宙万物(有)”。正所谓“大道无形”、“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宏观的宇宙,也可以解释国家的兴衰成败,更可以解释人的生老病死。基于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道家,信奉道家思想的群体在东汉时期形成了宗教团体——道教。
道教创始人李耳(老子)出函谷关图
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道教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圣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下面我就按照形成的历史顺序来为大家介绍这些洞天福地,首先介绍历史最悠久的“天下道教第一山”——甘肃平凉崆峒山。
甘肃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西郊,距城约12公里,属六盘山支脉。崆峒山大小有山峰数十个,由东、南、西、北、中五台构成,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诸台环列周围,形似一朵莲花。最高峰在西台的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崆峒南与仰驾山相隔,泾河从中流过,声若弹筝,故名弹筝峡;北与马屯山对峙,胭脂河从中流出,在山口形成胭脂川。历代的名胜古迹掩映于层峦叠翠之间,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奇险灵秀的崆峒奇特风光。
甘肃平凉崆峒山
在崆峒山上,春季有漫山的鲜花盛开;夏天翠绿山巅是消暑避热的好去处;秋季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是感受多姿多彩崆峒的最佳时节;冬季一片银装素裹,仿佛进入童话世界。早上可以看烟笼雾锁的泼墨山水画,亦或是云蒸霞蔚的磅礴日出;傍晚可以观赏漫天的七彩晚霞,亦或是云海翻腾的天宫奇景。在崆峒山下,南有平如境面的弹铮湖,北有湍急流过的胭脂河,加上山上流下的飞瀑、小溪,给雄奇的崆峒山增加了江南的灵秀。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掩映山水间,又为崆峒增添了人气。一山兼具北国之雄与南方之秀,是实至名归的“中国最美的宗教名山”。
平凉崆峒山问道宫
崆峒山古名空桐,意思暗合道教“空洞无物,清净无为”之意。又因有些山体和鸡头相似,因此有鸡头山、笄头山等别名。崆峒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的黄帝时期。相传在黄帝时,有位道家高人广成子在甘肃平凉崆峒山(一说河南禹州、汝州交界处的崆峒山)石室内隐居修炼。黄帝战胜蚩尤统一黄河流域后,西巡至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身之术,领悟了最高境界的“道理”,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经过28年的奋斗,使天下出现大治的局面。之后黄帝继续跟随广成子在崆峒山修道,终于得道成仙,乘龙化仙而去,因此道教把广成子、黄帝奉为始祖,把甘肃崆峒山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平凉崆峒山黄帝问道处
现在崆峒山上有“广成洞”、“炼丹穴”、“广成墓”等和广成子有关的遗迹;在崆峒山前有“望驾山”,山麓有“问道宫”,上天梯旁的岩石上有“黄帝问道处”的石刻等和黄帝有关的景观。“黄帝问道”这件事在《庄子·在宥篇》和《史记.五帝本记》中都有记载。现在许多人为“黄帝问道”的崆峒山到底在甘肃还是河南而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应该在甘肃的崆峒山,这可以从后世的帝王对西崆峒的态度上看的出来,这些帝王登临崆峒,除了寻找道家仙人,更多的是效法黄帝,宣示皇权的威严,和封禅泰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独有平凉崆峒山有此地位,读者们也可以留言讨论一下。
崆峒山弹铮湖
《汲冢周书》中记载,“空同”是周朝西部一个比较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是商王朝的一支后裔发展而成,其核心区域就是现在的平凉一带,因此这座名山被命名为“崆峒”。周穆王在位期间两次征伐西北方的犬戎,胜利后效法黄帝登上崆峒山,并猎得白狼和白鹿各四只,化为八匹骏马,会盟西戎诸部落后,率领诸部大军,越过泾河继续西征,进军至昆仑山下,和西王母相会;秦代甘肃东部是羌、戎、氐等各族的领地,为了安抚边疆,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第二年(前220年)来到平凉,再次效法黄帝,登上崆峒山,宣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命丞相李斯篆书勒石“西来第一山”;西汉时甘肃大部被匈奴占领,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将匈奴赶回漠北。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首次西巡,再次效法前辈帝王登临崆峒,宣示不可侵犯的权威。
秦皇汉武西巡崆峒山处
崆峒山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道教的方士在山中凿洞隐居修道。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修道方士的增多,开始修建了一些道教宫观。魏、晋、南北朝前期,甘肃战乱较少,崆峒山道教兴盛,宫观逐渐增多。沿丝绸之路东来传教的僧人也在此结庐建庙,佛教在崆峒出现。唐朝建立后,皇室尊老子李耳为先祖,道教因此兴盛,崆峒山道教宫观进一步增多。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来陇山视察马政,蹬上崆峒山时,给佛教明慧禅院御赐田宅,崆峒佛教进一步发展。女皇武则天崇尚佛教,因此崆峒山道、佛二教都开始兴盛,变成真正的宗教圣地。道教的问道宫、轩辕宫等一批建筑就是在唐代修建的。
崆峒山法轮寺即唐代的明慧禅院
北宋年间信奉道教真武大帝,赵匡胤在马鬃山顶修建了真武殿。宋徽宗赵佶好道,曾经下诏重修问道宫、轩辕宫等主要宫观。南宋王重阳创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开始兴盛,崆峒山也不例外,佛道建筑大量增多。后来这些宫观毁于宋蒙战乱。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召见全真道掌教丘处机,令其“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全真教达到鼎盛时期;忽必烈又崇尚佛教,于是崆峒山的部分庙宇宫观得以重修,现存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刻的《重修问道宫碑记》一块,就是那时重修问道宫时刻写的。
崆峒山《重修问道宫碑记》石碑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元璋的第二十子朱松嫡长子韩王朱冲改番平凉府,由辽东迁居平凉崆峒区,韩王共传十一世,在平凉历时212年。韩王崇尚佛道两教,第九任韩王朱融燧奏请嘉靖皇帝将崆峒山马鬃山巅辟建为隍城,在隍城内重建了真武殿,增建药王殿、老君楼、玉皇阁等建筑。又自山麓至香山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遇真宫、天仙宫、磨针观、十二帅殿等宫观;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等建筑;从中台至隍城修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了三教洞。至此远望如金台玉阙的崆峒道教宫观达到鼎盛规模。
崆峒山隍城太和宫
相传著名的道教宗师张三丰最后在崆峒山归隐,他从宋末活到明初,活了一百多岁创建了道教的武当派。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多次下诏请他入京,他都避而不见。崆峒山现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道士霍真祥镌刻的《三丰避诏碑》一块,碑文分三段,第一段是永乐帝召张三丰进京的诏书;第二段是明英宗敕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诰命文;第三段是张三丰避诏的答词。答词说道:“一叶扁舟出离尘,二来江上独称尊,三向蓬莱寻伴侣,四海滩头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边钓锦鳞,七弦琴断无人续,八仙闻我也来迎,九霄自有安身处,十载皇萱不负恩,烧丹炼药归山去,那得闲心奉圣文。”金庸大师据此刻画出《倚天屠龙记》中洒脱不羁、仙风道骨的张三丰形象。
平凉崆峒山道士表演崆峒派武功
清初,王辅臣在平凉响应吴三桂发动了叛乱,崆峒山道士僧侣皆逃散,宫观庙宇遂多有烧毁而坍塌。战后平凉知府杨凤起请来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青阳为崆峒主持,重修隍城,并奏请康熙帝将崆峒山列入全国道教“十方丛林”之一。苗青阳在甘肃、宁夏、陕西三省父老乡亲们的支援下重修了明代隍城中的建筑群,增加了雷声峰的三星殿、龙君殿,香山梁顶的三清道祖殿,东台的关圣帝君殿,中台的飞升宫、三皇楼,以及招鹤堂的三清殿等。但是规模远不及明嘉靖年间。这些道教建筑和其他佛教建筑,在同治年间(1862—1874)再次毁于兵火。其后虽然重修,再不复往日的风采。
崆峒山烟锁雾笼的云海美景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崆峒山仅剩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等建筑。其后在国家和当地群众的资助下重修了雷声峰建筑群,翻新了隍城部分建筑物,以后陆续重建了问道宫、王母宫,天仙宫、太清宫、三皇楼、三圣殿轩辕楼等建筑群。到现在崆峒山的道教宫观达40多处,基本恢复了明代的模样,形成了“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的崆峒宗教人文景观。
崆峒山秋季美景
由于悠久的人文历史和雄险秀奇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或慕名登临崆峒、或赋诗作画赞美崆峒。司马迁曾经陪汉武帝来过,在史记中留下了崆峒的大名;东汉思想家王符曾隐居于此著书立传,写出了著名的《潜夫论》;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此采药著述,写成了《针灸甲乙经》;诗仙李白留下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豪迈诗情;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此留下了“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的悲凉与无奈;谭嗣同在此留下了“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的乐观豁达;于右任、邓宝珊等将军挥毫泼墨将崆峒美景画入画中。这些名句佳篇、画幅墨宝已经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崆峒山雪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崆峒山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观光。2018年,崆峒山被国内外网友评定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 和“中国最美十大宗教名山” 的第一名。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崆峒山传统的庙会日,届时山中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来自西部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穿戴各自民族服饰,齐聚崆峒山唱响西北花儿,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欢迎大家在明年疫情过后,来甘肃平凉崆峒山做客,感受一下古老的道教文化。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相传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有"两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誉的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海拔2123米,是古代"丝绸之路
#头条创作挑战赛#“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在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开篇就阐述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道”是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总结出的具有唯物主
崆峒山凤凰岭古柏,又叫圆柏,柏科常绿乔木。是自己生长还是人为种植已无考证。经专家鉴证,距今已2300多年。坐拥山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下至上望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的环抱。崆峒山上呈现出大自然的景象,山顶的塔楼
甘肃--崆峒山相传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此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登临处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此山。崆峒山山门石碑 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对此山多有赞誉。 这座山
甘肃平凉崆峒山,道教有史以来最早的发源地,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图片来自东方IC)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图片来自东方IC)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近日,因足球爆火的泾川热度不减。在陇东平凉,更是有众多名山大川享誉海外,其中,崆峒山值得一探。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景区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
1、甘肃平凉:崆峒山甘肃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自古就有“中华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名山的地方就有神仙。这里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道教著名的五大名山。中国道教五大名山为:甘肃崆峒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圣地。1.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古丝绸之路西
武林八大门派分别是: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昆仑派、点苍派、青城派、华山派,还有我们今天介绍地的门派------崆峒派。这两个字念的念法就是这两个字有半部分的念法。熟悉武术和地理的朋友们可以发现,每一个门派都有一座山作为根据地,所以崆峒派自
崆峒山是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地名,崆峒派往往被作者列为武林大门派,这个门派远离少林、武当等中原门派,呈现出神秘性——擅长冷门武器或武功,与西域或外族有点关系。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在今天看来毫无疑问是西部地区了。但实际上甘肃省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崆峒派武术的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
刚刚过了一个极端高温的七月,我在七月末去了一趟崆峒山,感受到道教第一山的无上清凉。不仅仅是寻觅心灵的去处,不仅仅是问道崆峒山、看一看这里的道人多会武术,是到山上倾听晚风、晨起去敲山顶道观的门、感受崆峒道人的寂静光明。崆峒山的道人当然是会武功
中 华 八 大 道 教 名 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中国道教圣地,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理位置闻名于世。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
崆峒山红叶节红叶节引爆崆峒山~自“诗画崆峒·最美金秋”崆峒山第四届红叶节启动以来红叶引爆崆峒山游客量急速攀升徐振华 摄今日崆峒山人气恢复黄金期“登崆峒,赏红叶,吃暖锅”平凉人的周边游有了新的选择秋季一日游被安排的妥妥的!徐振华 摄景区开启一
来源/甘肃周边游众所周知道教四大名山是齐云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而甘肃有一座山被称为是“天下道教第一山”却不在道教四大名山之内。委屈,实在太委屈了!这座道教名山就是甘肃平凉AAAAA级风景区崆峒山,或许有些人还未曾光临此山一睹风采,但对